曲阜市明城始建于明朝,為護衛(wèi)孔廟而建。明故城內分布著孔廟、孔府、顏廟以及歷各代孔宅府第、古泮池乾隆行宮等文物古跡,集中充分體現(xiàn)了魯國古都曲阜市古老的城市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古韻。
上新世紀70年代末,曲阜市明故城城墻大部分絕大多數被拆除??赘?本名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市城中孔廟東側面,是孔子嫡氏孫居住的府第。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愿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的承襲了32代,歷時880年。衍圣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利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于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北京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赘嫉?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上中下路布局:東路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一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后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樓、配樓、后六間等,最后為花園。孔林本稱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大家族的公墓地??鬃铀篮?,弟子們把他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候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筑,但仍只有能少量的公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漸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東漢經營規(guī)模更加大。漢朝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造林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筑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經營規(guī)模。雍正皇帝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并派專官守衛(wèi)。據統(tǒng)計,自漢以來,歷各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造林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里,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千米,比曲阜市城要大得多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公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里既可考只能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各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之重文物古跡。